【語言是一種身分認同】
聖經裡記載著,起初人的語言是一樣的,但為了建造一座巴別塔來炫耀自己的能力,所以上帝弄亂了人的口音,使得他們彼此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。
😳😳😳😳😳😳😳😳😳😳😳😳😳
語言,就像一個有機體,會生出新的語言,也會有舊的語言消失。新的語言疊加在舊的之上。而且口音大多時候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遠勝過行政疆界。
我以前一直以為可能只是日本人特愛說日文,所以皇民化的時候我們不能說中文。😳
直到去了愛沙尼亞還有附近的波羅的海小國跟俄羅斯才意識到,「新的政權來到時,語言常被作為歸化的一種手段。」日本才不是特例。🤪
🙋🏻♂️政權為何挑語言下手呢?
「語言是一種身分認同」
安德魯 • 克萊門斯就有一部很有名的青少年小說「我們叫他粉靈豆」,在說主角努力想要創造一種新的語言,於是他把筆的名字取做「粉靈豆」,起初沒什麼人理他,但(我忘記他做了什麼了,但反正一定做了什麼😂)所以漸漸的他擁有了支持者,而把筆叫做粉靈豆的人產生了一種集體意識,一起對抗(主任還是班導😂)的大人。雖然是小說,但也真實反映出了語言對於文化的認同。
相信大家也多少可能有為了不想讓別人聽懂,在外國人前面說中文,或是在說中文的人前面說台語的這種爽快經驗😎(鐵壞
🙋🏻♂️大家都說一樣的語言不是很好嗎?
雖然某方面來說真的很方便(光想到不用考英文檢定就覺得爽😂)但實際上是:不可能!(至少在我有生之年)有地理上的差異,就會有語言上的隔閡!「語言,造就了身分的認同,也進一步的保存了文化的多元性。」
當今全球化下的社會,新語言的產出,遠不及少數族裔語言消失的速度。而隨著語言的消失,那無形的文化疆界就模糊甚至消失了。
這也是為什麼,如果我們想保護一個文化,或是延續一項傳統,保存語言是一定得做,而且是動態保存(不是只記在字典,是有人能夠用)的原因。結論:愛惜那些你不太會說的方言。
補充閱讀|
國家地理_為什麼沒有一種全世界通用的語言?
https://www.natgeomedia.com/environment/article/content-4640.html
芬紛聊天_當孩子聽不懂阿公阿媽的語言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768895246652279/posts/1243008829240916/?extid=ibfD1LefGlfVHn2k&d=n